中国书画名家百科
中国企业家书画家联谊会官方网站
中国书画名家百科-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
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
中国书法研究院-中国书法研究院官方网站
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-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
香港文化艺术联合会
手机版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网站颜色:

TOP

凤型白酒酿造工艺创新与产品典型性的研究(中)
2013-06-12 17:15:09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374次 评论:0

  四、控制适温发酵

  1.适温发酵

  曲酶、酵母需要适当的温度才可迅速繁殖,并保持发酵旺盛。无论是在酵母的繁殖,还是发酵过程中都要释放热能,同时,升温不仅与淀粉酶活性及纯化相关,更与杂菌的生长有关。

  控制白酒生产的适宜温度,是保证优质高产的有效技术措施。凤型白酒生产中的糠、水、温三者配比中是以正比例关系出现,糠、水、温与产品质量则是反比例的关系,即糠多、水大、温度高,则产品质量差;糠少、水低、温度低,则产品质量好(相对而言)。

  凤型白酒正常生产发酵温度,大米查一般控制在18℃-22℃,晾场酒醅达到适当温度时,要及时收成两小堆,拼成一大堆。入窖时,逐甑推平,夏天压紧踏实,冬天要疏松、适温入窖,这是为了缓慢发酵,实现“前缓、中挺、后缓落”。

  实际上,这也是控制发酵过程的升温幅度和发酵最高温度。因为低温入窖有利于酒醅中甘油、多元醇、琥珀酸等醇甜呈味物质的生成,可以使酒质醇厚、绵软、回甜,增加酒的浓厚感。而如果入窖温度过高,必然会造成前期升温猛,酵母菌容易早衰,酸度大幅度上升,发酵异常,酒质糙辣、苦涩,失去凤型白酒的典型性。

  2.不同发酵期窖内品温变化规律

  30d的窖池发酵最高温度与入窖温度相差12℃-13℃,而23d发酵期窖池顶温入窖温度相差7℃-9℃。

  根据发酵工艺原理,在发酵过程中,每消耗1%的淀粉,酒醅平均升温2℃左右。30d发酵期平均消耗淀粉7%,而实际发酵升温为12℃-13℃,与理论计算的14℃基本吻合。

  23d发酵期平均消耗淀粉7.4%,实际升温仅为7℃-9℃,与理论上应升温14℃不相符。这说明酵母菌繁殖没有达到最高值,主发酵不完全彻底,中挺期短,还原糖积累,从而使细菌繁殖占主导地位,酸度上升,抑制了酒精发酵,使淀粉消耗增加,导致出酒率和优级率降低。

  从发酵期30d的窖内品温变化曲线图测定可知,温度上升幅度与理论计算的基本一致,窖内各个时期的温度升降都在比较理想的范围之内,中挺期较长,酒精发酵旺盛,发酵较彻底,所以,其出酒率和优级率都较高。

  由于不同发酵期的温度变化情况,进一步说明了窖内温度变化能否达到前缓、中挺、后缓落的要求,都与工艺参数和生产操作的控制是否合适密切相关。因此,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出窖酒醅的残余淀粉含量高低和酸度情况,决定配料比例。若残余淀粉含量较高,可适当增加用曲量,降低入窖温度。

  3.利用丙酸菌降低乳酸乙酯含量

  在凤型白酒生产过程中,发酵酒醅中的乳酸菌消耗糖分进行乳酸发酵,产生大量乳酸,在酶的催化作用下,与乙醇反应生成乳酸乙酯。

  乳酸乙酯为无色液体,香气微弱,味微甜。适量的乳酸乙酯可增加白酒的醇厚感,过量则会使酒带苦
涩、杂味,酒体粗糙。凤型白酒中乳酸乙酯的含量一般在80mg/100mL以下,但多数厂家因生产工艺及管理等原因,普遍存在乳酸乙酯含量偏高的现象,有的高达200mg/100mL以上。

  乳酸乙酯的增加,严重影响了凤型白酒的风味,使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量比关系失调,酒体苦涩,发闷,酒的质量严重下降。因此,降低乳酸乙酯含量是提高凤型白酒质量的有效手段。在粮米查中加入0.15%-2%的丙酸菌液,隔排使用,可明显降低乳酸乙酯的含量。

  五、适宜的入窖水分是正常发酵的重要保证 

  1.适当控制入窖水分用量

  水分过大,造成糖化发酵速度快,酸度上升幅度大,发酵不彻底,残余糖分多,易于杂菌繁殖,造成酒醅黏,不疏松,妨碍蒸馏操作。

  若增加辅料用量,会导致醅的体积相应增大,缩小曲粒接触面,促成异常发酵。

  水分过低,同样会影响糊化发酵的正常进行,促成异常发酵。酒醅发干结团,颜色发黑,造成发酵不正常,出酒率下降。

  凤型白酒正常生产粮水比为70%-85%,使用提桶数为75-90桶,每桶按7.5公斤计,酒醅化验水分平均为57%-58%。此外,为使出甑粮醅之淀粉粒迅速浸入水分,使淀粉中有足够的含水量,凤型白酒酿造需使用底锅开水,提量采取握把、桶数、化验三结合,提量要求水面距桶沿一寸,并记桶数,泼撒匀,及时翻拌,须达到湿干一致。

  2.坚持使用底锅开水量

  底锅开水施量,就是打量水的温度必须在85%以上,越高越好,最好达到沸点,这样有利于杀菌和米查醅充分吸水,促进淀粉进一步糊化,挥发掉一部分酸,增加米查醅的含水量,使发酵平稳,提高产酒质量。

  但是,坚持开水施量、沸点量水工艺目前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,有的酒厂为了赶时间,抢进度,缩短晾米查时间,经常使用汽水或温度不高,甚至是常温的汽水施量,以致出现浆水渗不到米查醅中去,入窖
米查醅浮水大,化验水分不实,出窖酒醅颜色发暗、发黏,残余淀量高,酸度大,酒味淡苦,出酒率低。

  六、控制淀粉浓度

  所谓淀粉浓度,是指合理配料,即填料、原料、酒醅与水四者之间的关系,上述四者受原料品种(含淀粉量)、酒醅质量(残余淀粉及酸度大小)、季节(气温高低)、工艺条件(续米查发酵)的支配,同时还影响着入池温度及发酵期。因此,必须抓住淀粉浓度这一主要问题,调整其它因素,服从淀粉浓度。天气炎热时,还要调整淀粉浓度服从气温。因为,控制淀粉浓度是保持正常生产、稳定出酒率的重要因素。

  凤型白酒生产入池淀粉浓度一般保持在16%-17.5%,夏季控制在13%-15%,淀粉浓度过高,超过曲子,酵母的作用能力则起反作用。出池酒醅淀粉浓度应为9.5%-11.5%,过高则证明发酵不良。

  淀粉在发酵过程中,除大部分被分解为酒精外,还会产生许多副产物,并为微生物生长代谢提供能源。因此,控制入窖淀粉含量,也就限制了发酵的最高温度。

  此外,入窖淀粉含量还应根据季节、气温和窖池母糟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。在正常情况下,发酵期短、出酒率应该高,延长发酵期只是延长了发酵过程中的酯化期,使酒精等醇类与酸类进行酯化反应,生成较多的香味成分。

  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变化与淀粉含量的变化相对应,一般在发酵前期的3d,还原糖达到最高值,此时,酵母正处于增殖阶段,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,酵母数量增加,还原糖含量很快下降,并保持一定数值到出窖。

  由于双边发酵不积累糖分,因此,有利于酒精发酵和生成,出窖残余淀粉、还原糖偏高,使酵母的繁殖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,造成糖分积累、发酵不彻底、出酒率偏低。因此,入窖条件的控制是提高出酒率和优等酒率的重要技术措施。

Tags:凤型 白酒 酿造 工艺 创新 产品 典型性 研究 责任编辑:酒文化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【举报】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
上一篇博大精深的“酒”字 下一篇饮用白酒须适量

评论

帐  号: 密码: (新用户注册)
验 证 码:
表  情:
内  容:

相关栏目

最新文章

图片主题

热门文章

推荐文章

相关文章

中国书画名家百科